新京报讯 (记者吴婷婷)9月26日下午,北京市召开2023年中秋国庆假日文化旅游供给和安全服务保障工作新闻发布会。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巡视员周卫民在会上介绍,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假日,市民和游客出行出游需求高、活动多、流动大,外地来京游和本地在京游、京郊游、微度假相互叠加将迎来假日旅游高峰,“双节”假日预计全市将接待游客1283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超两成。
周卫民介绍,根据在线平台预订预测数据,“双节”假日,北京为热度最高的国内旅游目的地城市。预计全市接待游客1283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60.8%,比2019年同期增长21.9%,其中,接待外地来京游客550.4万人次,同比增长192.4%,比2019年同期增长24.5%;市民在京游729.6万人次,同比增长19.6%,比2019年同期增长19.6%。景区接待总量将远超2019年总体水平,预计10月1日-3日为景区接待游客高峰期,每天超过320万人次,接待高峰日为10月2日,将达到340万人次。
今年暑期,部分刚需型热门景区、博物馆、科技馆、高校和对外开放单位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节前,热门景区对自身日最大承载量和瞬时最大承载量再次进行了科学测算研判,在确保安全和游客体验的前提下,“双节”期间将人性化调整每日放票时间,科学增加每日接待服务量,适当延长开放时间,有条件的还将为游客提供夜间参观游览服务,缓解假日服务接待供需矛盾。
推出30条“漫步北京”线路
中秋、国庆来临,北京市文旅局推出30条“漫步北京”主题游线路,分别为10条“核心区文化探访路”,10条“演艺之都 慢享夜游线路”和10条“漫步北京——京畿长城十大精品旅游线路”。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斌介绍,假日期间,北京市文旅局推出50款“北京礼物”及文创产品“两节礼单”。“两节礼单”包括10款中秋主题“伴手礼”、10款“北京礼物”新品、10款北京公园景区精品文创、10款北京博物馆精品文创、10款最具特色最网红的文创“雪糕”和“冰淇淋”。
此外,第二批6个“北京微度假”目的地品牌正式发布,分别是朝阳区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石景山区秀石景山·炫酷潮玩首钢园、门头沟区百花秘境·打卡生物多样性、通州区舟通大运河·醉美副中心、顺义区休闲时尚在顺义、大兴区走进新国门·发现兴世界。
大部分博物馆近期取消预约参观机制
“双节”期间,北京市博物馆在基本陈列的基础上,围绕中秋、国庆主题,结合自身特色,共推出各类展览活动126项,其中展览40项、活动86项,内容涉及文化、科技、历史、艺术等各方面。
在活动方面,各博物馆围绕京味文化、传统手工艺等主题,推出一系列民风民俗体验活动,形成具有浓郁北京特色的文化新风尚。9月29日中秋节当天,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觉生仲秋·闻钟赏月”中秋文化体验活动、首都博物馆“花长好、月长圆”家庭合写书法活动等一批中秋主题活动,彰显了内涵丰富的节日文化和独具特色的京味文化。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宋豪杰介绍,除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部分热门博物馆外,北京市大部分博物馆近期均取消了预约参观机制,观众不预约就可到现场购票或直接入馆,也可以选择提前线上购票。
宋豪杰表示,北京市博物馆充分研究“双节”期间开放服务形势,在预约参观、开放时长、讲解服务等方面均进行了调整优化,进一步提升参观服务保障质量。
为解决个别保留预约机制的博物馆预约放票时间不合理的问题,已经调整为每日早8点至晚10点之间预约放票,有效提升了观众的便利性和满意度。
针对观众夜间参观需求,“双节”期间部分博物馆提供延时开放服务。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蒙藏学校旧址)将每日延时开放至21:30;10月1日至5日,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每日均开放夜场演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北京大觉寺与团城管理处(团城演武厅)、徐悲鸿纪念馆、北京励志堂科举匾额博物馆等也将举办夜场活动,观众可提前报名,体验夜游博物馆的乐趣。
针对观众的讲解需求,各博物馆将继续延续暑期的做法,通过增加讲解场次、增加志愿者讲解员数量、提供语音导览设备等方式,提升“双节”期间讲解服务能力。
“双节”期间,北京市博物馆在基本陈列的基础上,围绕中秋、国庆主题,结合自身特色,共推出各类展览活动126项,其中展览40项、活动86项,内容涉及文化、科技、历史、艺术等方面。同时,一些热门博物馆精心准备了“云上博物馆”套餐,让观众体验不一样的博物馆之旅。
“双节”期间各大景区公园将推出112项游园活动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介绍,“双节”期间,北京将推出各类文化活动2097项近万场次,将充分展示“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其中,各大景区公园共将推出112项游园活动。
据介绍,“双节”期间北京市文化演出可以用总量高、样态全、空间新、精品多来概括,共计有1862场线下演出,平均每天演出超过230场,其中既包括各类传统演出,也有演唱会、音乐节等活动。
今年“双节”期间,北京迎来多项各类品牌文化活动和演出节展的密集举行,其中包括9月22日第二十五/二十六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将于9月28日开幕。2023北京文化论坛配套活动“大戏看北京”2023展演季将继续在国庆期间上演大戏。
“双节”期间,北京市将有十余部影片公映,北京市电影局还将推出一系列电影惠民活动,组织5640余场公益电影放映。“大戏看北京”2023展演季北京国际电影节“秋季展映”单元将放映40余部难得一见的中外影片,包括时代先声、剧作印象、希腊之窗、舞台映像、法国影展等单元板块,满足资深影迷的观影需求。
“双节”期间,各大景区公园共将推出112项游园活动,比如,天坛公园推出中和韶乐“礼乐兴邦”系列展演;石景山举办第十届西山八大处文化节,环球影城开展中秋游园主题活动,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举办“国潮花灯节”,怀柔慕田峪长城景区举办“月满华诞,慕聚中秋”长城丰收节活动,雁栖湖景区举办第28届金秋游园会。
“双节”期间,北京将加大惠民力度,北京市文资中心投放5000万元文化惠民资金,组织开展一批京郊微度假游、文化市集活动、打卡活动等,推动在重点商圈、商业综合体开展国内外品牌首发首秀,将推出50款“北京礼物”及文创产品“两节礼单”,向外地游客奉上称心伴手礼。
颐和园百余件展品展现中国园林之美
新京报讯 (记者张璐)系列精品文物专题展“园说Ⅴ——南北名园和合竞秀”9月26日在颐和园博物馆、德和园扮戏楼启幕。展览汇集了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杭州西湖博物馆、颐和园等20家文博单位的各类展品147件(套),游客通过书画、玉器、瓷器、古籍、服饰等美轮美奂的文物展品,可以感悟到中国园林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君子比德”哲学思想。
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将在京开幕,“园说Ⅴ”展览是其中十项活动之一。据策展人介绍,中国古典园林源远流长,自商周时代“囿”的出现,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造园名家巧夺天工的设计理念、能工巧匠精益求精的工艺水准、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雅韵逸趣,融合了南北园林的文化要义与精神向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北名园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此外展览还辅以沙盘、多媒体互动、情景再现等现代科技技术,为观众打造沉浸式古典园林的东方美学意境。
展览分为3个单元,分别为名园相望、山水共融、南北合鸣。展期为2023年9月26日至2024年1月7日(每周一闭馆)。设立颐和园博物馆与德和园两个展区。展览同时开通“云上”观展与重点文物电子导览,游客既可展厅参观,也可线上观展。展览现场设多场园林竞秀、园风有形、园瓷凝韵等科普社教活动,供游客参与体验。(来源:新京报) 【编辑:叶攀】
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给亚洲国家造成巨大的伤害。日本不应该隐瞒或否定侵略历史,而应基于历史事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史为鉴,避免悲剧重演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侵华日军731部队在中国进行人体实验和细菌战。今年,我在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发现了《编组(改编)详报》、侵华日军军医将校名簿等档案。这些史料详细记录了731部队的组织成员构成情况,为揭露日军侵华罪行、还原历史真相再添铁证。
《编组(改编)详报》被日本陆军指定为最高机密,是日本关东军司令部1940年9月向陆军中央机构提交的军事报告,包括《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军官高级文官职员表》《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判任文官同待遇者职员表》等资料,包含了1940年8月22日改编后的731部队各部门名称和职员姓名。从人员构成上看,该机构主要工作人员为被聘用为工程师的医学工作者,改编后的部队管理层军官编制人数达455人。
1940年8月的组织改编是731部队真正膨胀的开始。改编后,731部队的规模开始扩充。从军官和高级文官的职员表来看,被聘用为工程师的医学工作者在部队中占据了很高位置,这支部队真正变成了一支进行细菌武器研究、生产以及实施细菌战的部队。《编组(改编)详报》的发现十分重要,它首次从日军资料中确认了731部队的组织构建相关内容。迄今为止,日本一些人仍在刻意否认731部队相关历史真相,但这份新发现的档案再次证明731部队确实存在,且日本很多大学医学部研究者参与其中,利用医学研究进行杀戮武器的开发。
侵华日军军医将校名簿记载了包括731部队在内的侵华日军军医基本信息,以及1944年以后其所属、调动、复员等内容,涵盖了从中将到少尉等职务。这些资料包含731部队同其他卫生部队的人员流转情况,证明731部队与其他卫生部队有人员交流。通过这些资料,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二战末期侵华日军军医军官的总体情况和工作经历,是深入研究以731部队为首的日军细菌战部队总体规模、人员构成、职级军阶水平等问题的重要资料,也是全面了解侵华日军犯罪、军医协同犯罪的重要证据,对还原历史真相、推进学术研究意义重大。
上世纪90年代,我读高中时从新闻报道中得知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曾使用毒气,便开始研究日军侵华历史。上大学后,我选择了日本近现代史、军事史相关专业。为了收集查明历史真相所需的新资料,我频繁前往日本国立公文书馆等进行查阅。2019年,我发现了一份记录侵华日军曾在中国战场违反国际法使用毒气弹的毒气部队“战斗详报”。这也是日军毒气部队自己记录使用糜烂性毒气等相关信息的文件首次被发现,对于粉碎日本右翼美化侵略战争的诡辩具有重要意义。后来,我将这份“战斗详报”的详细内容与相关分析汇总成论文,发表在日本《世界》月刊上,立即引起日本各大媒体和学界的关注。
通过多年研究,我深感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给亚洲国家造成了巨大伤害。日本不应该隐瞒或否定侵略历史,而应基于历史事实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史为鉴,避免悲剧重演。不断被发现的历史资料在还原历史真相的同时,也警示人们不要忘记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罪行。我希望今年发现的731部队相关史料能让越来越多日本年轻人勇敢面对那段历史。日本各界只有虚心面对历史事实,吸取历史教训,基于和平宪法为国际和平而行动,才能赢得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的信任。
近年来,日本大规模增加防卫费用支出,不断扩张防卫力量,加快了向北约靠拢的步伐,正走在一条危险的道路上。日本正确的选择是遵循和平宪法,避免再次挑起战争和武力冲突,尽全力维护东亚地区和平稳定。
(作者为日本明治学院大学国际和平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