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在引入中国之后,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歌剧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歌剧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在今年5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歌剧节上,来自全国21个单位创作演出的24部优秀歌剧作品集中展示,吸引了四万多观众走进剧场,线上播放总量超1.6亿次。这一盛况昭示着,中国歌剧正走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
1.走进大众、深入民心
一直以来,中国歌剧坚持走民族化道路,发挥本民族艺术形式的优长,将民族演唱风格、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与歌剧艺术相结合,用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审美标准、艺术情趣等创作歌剧作品,实现了歌剧的本土化。国家大剧院复排版的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在音乐表演方面就遵循了原版的创作,剧中大量融入中国传统戏曲的音乐元素,将戏曲文化、民歌与西方歌剧进行创新性结合。比如,从江西地方民谣与山西蒲剧中汲取的音乐元素,使得剧中《杜鹃花》这首主题歌既有西方歌剧咏叹调的高亢又有我们民族旋律的柔美,唱段朴实又极具戏剧张力。
中国歌剧的民族化还体现在它能够真实记录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生动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让人民群众看得懂、听得懂,并随着剧情的推进、音乐的渲染,与剧中人物同喜、同悲、同感动,使歌剧艺术对接大众审美品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如,同名热播电视剧改编的原创民族歌剧《山海情》,精彩再现20世纪90年代以涌泉村为代表的宁夏西海固人民易地搬迁至永宁县,从零开始建设经济开发区的移民史。其中,故事发生地宁夏西海固最流行的地方音乐是“花儿”,于是剧中就用“花儿”作为主要的音乐素材表现当地村民的音乐形象,并在合唱中加入激越振奋的伴奏音乐表现开荒劳动,用艺术形式书写了自强不息的人民史诗。
2.融通东西、根深叶茂
歌剧民族化,极大丰富了这门艺术的表现形式,并使其日益体现出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
因为源于西方,歌剧的故事建构、作品风格、旋律特点、演唱方式、演唱语言、舞蹈动作等都有着浓郁的西方文化色彩,要想让中国观众广泛接受,就必须在注重学习西方歌剧艺术优势的同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戏曲的艺术特点。比如,歌剧《原野》的音乐风格和作曲技法,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的融合。创作者在声乐表现中使用高度西方歌剧化的演唱形式——咏叹调、宣叙调、独唱、重唱等,同时加入中国传统古诗词吟诵、京剧韵白等元素。该剧不仅在国内屡获大奖,在欧洲演出也广受好评。
繁荣发展的中国文化也对歌剧创作起到引领作用。近年来,中国歌剧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等资源中吸收营养,创作了一批题材丰富、技艺精湛的作品,包括历史题材的《楚庄王》《西施》《赵氏孤儿》,革命文化题材的《方志敏》《党的女儿》《同心结》,现实题材的《山村女教师》《再别康桥》《盼你归来》等。这些歌剧作品反映人民心声,回应时代需要,展现中国特色,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使歌剧艺术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3.老少咸宜、雅俗共赏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全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演出市场的消费主力是18至39岁的年轻人,他们在购票用户中占比达76%。全国主要演出场次共计18.97万场,这一数据涵盖了话剧、音乐剧、儿童剧、戏曲、舞蹈、音乐会、演唱会和音乐节、相声、脱口秀在内的主要艺术门类,其中歌剧演出的数据占比还非常低,在歌剧创作蓬勃发展的态势下,歌剧演出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培育和拓展。
繁荣发展歌剧艺术必须注重市场引导。要使歌剧更多地飞入寻常百姓家,就要注意雅俗共赏。在市场定位上,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让大家能够在欣赏歌剧中受到教益;制定扶持政策,减轻歌剧演出团体负担,提高演职人员待遇,适当降低演出票价,让更多人受到艺术熏陶。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其中不乏叫好又叫座的歌剧精品力作。
表现老区人民抗战故事的民族歌剧《沂蒙山》于2019年上演后,所到之处场场火爆,观众感动落泪无数。该剧在斩获业内大奖的同时,还在线上演出中吸引了一群年轻观众。其创作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创作伊始,主创人员就有针对性地吸纳《沂蒙山小调》《赶牛山》《凤阳歌》《我的家乡沂蒙山》《谁不说俺家乡好》等民间戏曲、民歌以及现代流行歌曲元素,这些旋律本就为人民群众所熟知,它们被创作者有机地融合进歌剧音乐中,让走进剧场欣赏歌剧的观众感到熟悉可亲。
歌剧艺术更需聚焦年轻群体。歌剧传播要着力培育受众,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让年轻一代接触、接受和喜爱歌剧。在表演形式上,一些歌剧在音乐中加入流行、摇滚等音乐风格,使舞台设计和人物造型更加符合现代审美;一些歌剧歌舞并用,兼具音乐、舞蹈、戏剧特性。这些探索为歌剧提供充足的展示空间,也更有益于青年观众接受。
发展中国歌剧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相信在广大艺术家的努力之下,中国歌剧一定会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作者:赵思童,系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叶攀】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连休,游客拥有长达8天的“加长版”黄金周,有望创造新的旅游高峰。
记者从多家旅游平台了解到,机票、酒店、景区、民宿、跟团游等产品的预订持续火热。携程数据显示,双节期间,国内游订单同比增长超4倍,出境游订单同比增长近20倍。来自抖音生活服务的数据显示,双节前一周,旅游相关关键词搜索达3471万次,同比上升146%。
双节期间长线游预订火热。同程旅行数据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黑龙江省等长线游目的地旅游热度增长迅速,同比涨幅均超过300%。其中,新疆相关旅游产品搜索热度同比增长超过10倍。这些目的地的包车、小包团、私家团等产品最受用户关注。
驴妈妈旅游网的数据显示,文博场馆、旅游演艺、夜游、节庆赛事备受游客青睐,相关产品咨询及预订人次增长最为明显,相比2019年同期增幅最高达128%。双节期间,受一条视频、一个音乐节、一场赛事等吸引而“说走就走”的游客也有不少,演唱会、音乐节、马拉松等活动将显著增加当地的旅游热度。例如,9月29日至10月2日,河南省南阳市将举办2023中原迷笛音乐节,带动当地国庆假期整体订单预订量同比增长11倍。
到浙江宁波尝海鲜、到宁夏吃滩羊肉、到江苏苏州品大闸蟹……“味蕾游”受游客喜爱,餐饮行业或将迎来最火“国庆档”。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双节期间,全国餐厅堂食线上订座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112%,中秋“团圆”主题团购套餐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90%,上海、北京、浙江杭州、江苏南京、天津“团圆餐”预订最旺。
在传统热门旅游目的地火爆的同时,一批“小而美”的目的地因具备旅游资源丰富、硬件设施完备、费用相对较低等优势,成为很多游客的新选择。携程数据显示,淄博、延边、防城港、酒泉、南阳、广元、承德、伊春、曲阜、乌兰察布等地的预订量较去年同期有大幅增长。
自今年2月以来,中国分批试点恢复中国公民出境团队游,截至目前,中国试点出境团队游国家和地区已增至138个。双节期间有望迎来出境游小高峰。携程数据显示,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颇受青睐,乌兹别克斯坦、伊朗、阿塞拜疆、格鲁吉亚、斯里兰卡、肯尼亚等跟团游订单较疫情发生前同期涨幅最高。
中国游客的出境游消费观逐渐改变,更愿意为深度体验、高品质服务埋单,独立成团、个性化的私家团颇受欢迎。
赵 珊(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赵 珊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