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山东曲阜9月26日电 (记者 金旭)文物如何承载人类文明?又如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26日举办文物(博物馆)分论坛,与会人士围绕“博物馆:连接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展开讨论。
“文化的记忆功能是博物馆最原始最核心的功能之一。”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安来顺表示,博物馆不仅向公众呈现“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同时启发人们思考“我们将向何处去”,帮助今天的人们建立文化归属、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而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中,博物馆发挥着“民间大使”的作用,不同国家的文化和知识自由流动,得到有益交流。
图为26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咨询理事会主席安东尼奥·罗德里奎斯在接受记者采访。 中新社记者 梁犇 摄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认为:“透过博物馆这扇文明之窗,我们能跨越民族、地域和时代的限制,在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欣赏中丰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从而增信释疑,消弭分歧。”
2022年,中国正式备案博物馆总数已达6565家,博物馆的类型、主题也朝着多元化发展。刘曙光表示,中国博物馆界希望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收藏、保护、修复等工作的水平和效率;通过加强学术机构和专业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的联合研究项目,深入发掘和凝练中国博物馆藏品的世界价值,以及世界博物馆藏品当中的中国元素。
国际博物馆协会咨询理事会主席安东尼奥·罗德里奎斯表示,作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博物馆为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文化交流提供安全的空间,也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增进国际理解。
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其目标之一就是收藏与保存好古叙利亚文明,为后人留下完整的文化遗产,培养文化认同。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策展馆长利玛·卡瓦姆说:“从2021年开始,叙利亚和中国达成合作,在两年时间内,在中国不同省份的6家博物馆展出叙利亚古代文物。我认为举办国际展览合作的意义在于,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国际形象,也能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收获经验、学习知识。”
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指出,博物馆展览要注重空间美感和文物的故事性,实现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通过智慧化、科技化的应用增强公众的交互体验,也可通过数字技术让公众“沉浸式”走进博物馆。(完)
近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填补了世界三大非酒精饮品(茶、咖啡、可可)中没有“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当前全球唯一的“茶”主题世界遗产,包括5片完整的古茶林,集中连片面积达1.8万亩。古茶林中有9个传统村落,居民5000余人。当地先民历经千年保护与发展创造了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古茶林文化景观。“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申遗成功,也将云南古茶园成功带入大众视野。
云南是世界茶树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有种茶、制茶的传统,拥有当今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连片古茶园。在唐代以前,云南南部各民族便在森林中栽种茶树,形成古老的森林茶园,这种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生态智慧,具有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云南的基诺族、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多个民族的先民,对茶树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相似的认知,以近乎雷同的方式在天然林下种植茶树、管理古茶园,一直延续至今。他们长期栽培、管理、保护和利用古茶园的传统实践,深度融入他们的民族文化,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元素,堪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作为“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景迈山,地处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2012年9月,包括其在内的普洱古茶园和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同其他普洱茶古茶园一样,景迈古茶园至今都保存有规模较大的古茶林,茶园里古木参天、数百岁的古茶树依然郁郁葱葱。在景迈山世居的布朗族、傣族、拉祜族、哈尼族、汉族等兄弟民族,在成百上千年的时间里栽培、管理大叶茶树,探索出了合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林下种植技术,呈现出“远看是森林,近看是茶园”的独特景观。几乎不使用任何化肥和农药,靠枯枝落叶的自然分解提供养分,各民族对古茶园恰到好处的管理和维护,使古茶园不仅拥有森林的外观,也澎湃着森林的脉搏。
民族生态学研究显示,景迈山古茶园中的植物物种数是现代集约化新茶园的4倍之多,生物多样性指数也远高于现代单作茶园。一座座古茶园是一个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以布朗族和傣族为主的景迈山各族群众因地制宜利用土地、布局村落,既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又为各民族带来稳定可观的经济收入,体现了他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共通智慧。
古茶园虽坐落边疆,但与其他地域与民族同胞的交融从未停止。古茶林中孕育的优质古树茶,不仅是边疆民族同胞的生计来源,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由此衍生出的茶文化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古茶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代表性载体,发掘古茶园的价值,保护古茶园、传承相关的茶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
发源于古茶园的“茶马古道”,穿越陇西走廊、藏彝走廊、苗疆走廊三大民族走廊,凭借其发达的道路系统,促进了众多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往来,成为民族间传统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各民族交融的大舞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一根绵长质朴的丝带,穿梭于古老茂盛的传统茶园中,让各民族同胞心手相连。
(作者:张晴、龙春林,分别系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研究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主任)(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