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杭州9月26日电 (记者 王祖敏)杭州亚运会金牌大战第三日,中国代表团再收14金,以53金在金牌榜上“断层”领先。
本届亚运会金牌大战前3日,共产生了100枚金牌,中国代表团席卷半数以上。截至26日,韩国(14金)、日本(8金)、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香港(各5金)依然占据金牌榜的第2-5位。
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src="//image1.chinanews.com.cn/cnsupload/big/2023/09-26/4-426/9abee5696db3487280edc8188603fd8e.jpg" alt="9月26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乒乓球女子团体决赛在拱墅运河体育公园体育馆举行。中国队以3比0战胜日本队,实现亚运会女乒团体五连冠。图为中国队在颁奖仪式上合影。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
9月26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乒乓球女子团体决赛在拱墅运河体育公园体育馆举行。中国队以3比0战胜日本队,实现亚运会女乒团体五连冠。图为中国队在颁奖仪式上合影。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乒乓球比赛的首个金牌日,中国队包揽男女团体冠军。其中,由孙颖莎、陈梦、王曼昱担纲的中国女队以3:0横扫老对手日本队,实现亚运会女团五连冠;由王楚钦、樊振东和马龙出战的中国男队同样以3:0完胜韩国队,第八次获得亚运会男团冠军。
射击小将黄雨婷在她17岁的花季成为本届亚运会的第一个“三冠王”。在10米气步枪混合团体赛中,由她和18岁的盛李豪组成的“金童玉女”组合获得冠军。此前,黄雨婷已获得女子10米气步枪的团体和个人双冠,盛李豪获得男子10米气步枪个人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
2021年世锦赛冠军、中国选手张博恒如人所料获得体操男子全能金牌,为中国队在该项目上实现卫冕。东京奥运男子全能冠军、日本名将桥本大辉因参加世锦赛而无缘本届亚运会,其队友北园丈琉获得该项银牌,另一名中国选手兰星宇摘取铜牌。
在前两日分别包揽7金和摘取4金后,中国泳军夺冠势头不减,获得当日游泳6金中的4金。
在女子200米仰泳决赛中,20岁的彭旭玮赢得她的亚运首金,同样20岁的费立纬获得男子1500米自由泳金牌。女子400米自由泳决赛,亚洲纪录保持者李冰洁摘得她在本届亚运会的第三金。男子4x100米混合泳接力,中国队以打破亚洲纪录的成绩获得冠军。
女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东京奥运亚军、中国香港名将何诗蓓以刷新亚洲纪录的成绩夺冠,赢得其在本届亚运会的个人第二金;男子4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本多灯为日本游泳队赢得本届亚运会的首枚金牌。
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src="//image1.chinanews.com.cn/cnsupload/big/2023/09-26/4-426/90b1fc68c9a24b01bfe3e4f15643a16c.jpg" alt="9月26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女子100米自由泳决赛在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举行。中国香港选手何诗蓓(中)以52秒17刷新亚洲纪录,获得冠军。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
9月26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女子100米自由泳决赛在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举行。中国香港选手何诗蓓(中)以52秒17刷新亚洲纪录,获得冠军。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中国柔道队也迎来本届亚运首金。在女子78公斤级决赛中,25岁的马振昭力克日本选手夺冠。女子78公斤以上级决赛,中国名将徐仕妍不敌韩国选手,遗憾摘银。两个女子大级别项目获得1金1银,中国柔道女队在曾经的优势项目上显出复苏势头。
跆拳道赛场,卫冕冠军骆宗诗将女子57公斤级的又一枚金牌收入囊中,捍卫了其目前世界排名榜首的荣誉,中国台北名将罗嘉翎获得亚军。
场地自行车的首个比赛日,中国队取得开门红。由东京奥运冠军鲍珊菊领衔的中国队获得女子团体竞速冠军,并打破亚洲纪录。在男子团体竞速决赛中,中国队不敌日本队,获得银牌。
七人制橄榄球赛场,中国女队和中国香港男队均登上最高领奖台。上届亚运会银牌得主中国女队以22:21险胜日本队,重回亚运霸主之位。中国香港男队以14:7力克韩国队,成功卫冕。
中国选手陈惠颖斩获女子南拳南刀全能冠军,在而立之年实现其武术生涯的“大满贯”。
拥有7枚金牌的电子竞技产生首枚金牌,中国队以2:0战胜马来西亚队,获得王者荣耀亚运版本冠军。
本届亚运会大球项目的首枚金牌26日晚在男排赛场产生,中国男排以1:3负于伊朗队,获得亚军。
中国男女队双双进入沙滩排球决赛。在女子组半决赛的中国内战中,薛晨/夏欣怡以2:0战胜队友王凡/董颉,将在决赛中迎战日本队;男子组半决赛,中国队以2:0横扫伊朗队,将与卡塔尔队争夺金牌。
刚在世界杯赛中铩羽而归的中国男篮,在本届亚运会的首场比赛中扬眉吐气,以89:50大胜实力不济的蒙古国队。(完)
师生关系同样需要外界的介入和监督,否则很容易产生师生关系异化的情况。
近日,华东师大一硕士学位论文《她为什么换了导师》走红。
据媒体报道,一名博主把论文分享在了社交网络平台上,论文小节标题中包括“遭遇‘下马威’”“苍白蜜月期”“实习风波‘劫’”“相识的尴尬:‘我当时真的特别傻’”“导生情感淡漠:‘对对对’”“悄然离去:‘不想再有什么纠葛’”等,博主称其为“学术圈自己的小说”。该分享获得过万点赞,涉及的论文随之受到关注。
据了解,论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相关专业2014级的学生,论文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于2017年完成。
可见,这是篇有些年头的论文,而且已经通过了答辩,说明学校还是认可这篇论文的学术水平的。从“外观”来看,这篇论文的主题、标题和行文思维都比较发散,不像传统论文。
其实,只要论文符合学术规范,背后体现一定的知识含量,那么具体选题是什么并没有那么重要,学校也应当有足够的包容度。
而更值得注意的,其实是这篇论文的主题——师生关系,准确地说是师生冲突,这引发了相当的共鸣。这篇论文访谈对象为更换导师的同学,冲突的主要缘起是导师和学生就选题产生了分歧,学生认为导师“控制欲强”等。
这个问题并不罕见,而且原因也正如这篇论文所指出的,包括导师准入制度固化封闭、导生匹配制度僵化单一、教育性和学术性淡化、导师评价主体单一等。这些原因也具有一定普遍性。从这个角度看,这篇论文是有价值的,它把高校师生关系的话题给学术化了,也给出了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在硕士及以上的学习阶段,导师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出国深造乃至毕业就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师生关系有时更接近于一种“学徒制”,至少学术层面来说,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依附性。
因此,师生关系同样需要外界的介入和监督,以期能够更好地维护师生的权益。而如果机制建设不到位,就很容易产生师生关系异化的情况,造成种种乱象。
比如此前有媒体报道,有不少导师对其学生提出种种“额外”要求,包括拎包、买饭、做家务、当家教等。反过来,有时学生也会把老师称作“老板”,彰显了师生关系的某种异常。
针对这种现象,2020年教育部曾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其中包括研究生导师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关注研究生学业、就业压力和心理健康,不得侮辱研究生人格等。而这个准则如何落地,依然有待于学校层面制定更加具体、有可行性的办法。
总之,这篇“换导师”的论文留给人们的思考,不该只是一个“有趣的主题”,这背后的议题其实相当严肃,也需要社会各界来探索可行的解决之道,让高校师生关系更融洽也更纯粹。
□江城(媒体人)(来源:新京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