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入高能量、高饱和脂肪、高蛋白和低纤维食物,会增加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风险;摄入较多的蔬菜和水果、橄榄油和鱼类,则会降低哮喘、过敏性鼻炎发生的风险。此外,摄入足够的微量营养素,与过敏性鼻炎等特应性疾病的风险降低和症状减轻有关。
眼睛奇痒流泪、打喷嚏流鼻涕、咳嗽喘息、皮肤瘙痒……在我们周围,不少人曾有过各种各样的过敏症状。严重的过敏性疾病,甚至可以危及性命。
在过去的30年里,全球过敏性疾病发生率大大增加,目前全球患病率已超过22%。因此,过敏性疾病也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
近年来,有大量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表明,膳食和营养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及症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物多样性研究组张萍研究员就这一主题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综述,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营养学期刊《营养素》上。
过敏性疾病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过敏性疾病,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对过敏原的过度免疫反应引起的黏膜组织长期的炎症性疾病。“研究发现,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和特应性皮炎在内的过敏性疾病,在发达国家的发病率很高;而在发展中国家,过敏性疾病发病率的急剧增加,可能是受生活方式西化的影响。”张萍介绍。
除了生活方式等因素外,国外学者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也与过敏性疾病显著相关。食物成分在塑造肠道微生物群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对维持肠道上皮屏障的完整性和肠道免疫稳态至关重要。
近几十年来,全球肥胖和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在不断攀升,肥胖与个体过敏性疾病之间的联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大量研究证实,肥胖是导致哮喘的因素之一,并对预后产生负面影响。最近的一项分析研究表明,肥胖可能会增加儿童患过敏性鼻炎的风险。此外,肥胖可致使严重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的炎症进一步恶化。
此外,营养代谢与过敏性疾病之间也有着密切联系。营养素及其内源性或细菌代谢产物,可以通过肠—肺和肠—皮肤轴调节肠道以外远处器官的过敏性炎症。
控制热量和动物性食物摄入有助改善过敏症状
不同的饮食具有不同营养成分和不同量的特定营养素,对过敏反应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要么促进致敏并加剧疾病程度,要么预防过敏性疾病并减缓疾病进展。
国外学者研究显示,摄入高能量、高饱和脂肪、高蛋白和低纤维食物,会增加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风险;相比之下,地中海式的饮食,如摄入较多的蔬菜和水果、橄榄油和鱼类,则会降低哮喘、过敏性鼻炎发生的风险。此外,摄入足够的微量营养素,与过敏性鼻炎等特应性疾病的风险降低和症状减轻有关。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维生素、矿物质锌、铁元素、膳食纤维、脂肪酸和植物化学物质等营养素和膳食成分,通过宿主和肠道微生物群衍生的代谢产物,在预防或治疗过敏性疾病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张萍说。
此外,尽管成果有限,但已有研究证明,体重减轻与特应性皮炎症状的改善有关。一份病例报告中显示,通过联合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减轻体重,改善了对标准环孢素治疗无反应的肥胖患者的皮肤病变;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通过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分以及环孢素剂量的使用来衡量,肥胖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体重减轻与特应性皮炎症状显著改善有关。
“我们通过综合分析,发现大量研究表明控制热量和动物性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膳食纤维、微量元素的摄入对于缓解过敏症状大有帮助。”张萍强调,热量摄入过多、蛋白质和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或膳食纤维和微量营养素缺乏,会引发免疫系统的防御机制,并引发过敏反应。因此,限制卡路里,加上足够的膳食纤维和足够的常量营养素摄入,对于维持对过敏原的免疫耐受至关重要。(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刘阳禾】
上海某充电桩充电价格从1.15元/度上涨到2.15元/度,安徽部分品牌充电桩连续2个月涨价0.2元/度……近期,全国多地多个品牌的充电桩充电价格有所上涨。
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已经跃升至1620万辆。8月当月,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84.6万辆。此前,由于充电桩建设相对滞后,时有新能源车主抱怨充电不便、不敢放心跑长途。近两年,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今年1—8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199.8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达47.4万台。
充电桩数量多了,为何充电价格反倒提高?价格变动主要影响了哪些用户?电车成本是否会赶超燃油车?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公共充电桩涨价,网约车车主受影响大
刚刚过去的夏季用电高峰,不少新能源网约车司机发现公共充电桩涨价了。
“每度电大约涨了3毛钱,充1次多花10元。”河南郑州网约车司机姚师傅说,“各个充电站的涨价幅度不同,最贵的一度电超过1.8元。”
“中午12点到下午3点的高峰期,每度电从1.5元涨到了2元。”上海网约车司机曹师傅说,高峰期涨价后充一次电差不多贵了15元。
青岛网约车司机张师傅也感觉充电贵了:“早上8点以后,充1度电通常要8毛,贵的地方1度电超过1元,以前6毛左右就能充。”
武汉充电价格同样出现微涨。网约车司机李师傅表示,目前武汉有些地方充电价格达到了1.5元—1.6元/度。“尽管每度电只涨了一二毛钱,但充一次电花费已达到40元左右。”
面对涨价,不少网约车司机选择避开高峰期充电。“大家现在都爱在晚上充电。晚上充满一块需要40度电的电池约30元,中午则要60元甚至70元。”姚师傅说。
目前,多数居民通过随车配建的私人充电桩充电,而此次涨价的主要是公共充电桩,对自用新能源车影响不大。不过,也有一些新能源车主发现高速公路充电站涨价了。广州市民黎先生喜欢在广东省内自驾游,经常使用高速公路充电站。“近期,每度电价格从1.7元涨到了2元。”
充电价格如何构成?涨了哪一部分?
“这次涨价,有的是电费涨价,有的是服务费在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刘永东告诉本报记者。公共充电桩收取的充电费用包含基础电费和服务费两部分,基础电费按照国家电网标准执行,服务费是充电桩经营者盈利的主要来源。
先看基础电费。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第三监管周期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及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6月1日起,用户用电价格逐步归并为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及工商业用电(除执行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以外的用电)三类。公共充电桩充电价格进一步规范,部分充电站面临价格上涨压力。
再看服务费。今夏以来,不少公共充电桩上调了运营服务费。刘永东介绍,2014年国家发改委曾要求2020年前对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在新能源汽车投入使用初期,多个公共充电桩运营方以较低价格吸引用户。而随着用户习惯形成,充电设施增加,充电服务逐渐市场化。热门区域的公共充电桩,在高峰时段往往上调服务费,以获取更多利润。
电车对燃油车的成本优势将持续
随着充电成本上涨,不少消费者担心,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优势是否会消失?“电价和服务费虽然上涨了,但长期看,电动汽车使用成本不会超过燃油车。”刘永东认为。
据了解,此次充电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夏季用电高峰期影响。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介绍,上海、贵州、重庆、四川等多个省市都调整了分时段电价,到7月份共有19个省市的峰谷电差价超过0.7元,共有20个省市执行了尖峰电价。
分时电价是将一天平均划分成3个时段,即谷段、平段和峰段。谷段用电便宜,峰段用电贵。用此计费方法刺激和鼓励用户移峰填谷、优化用电方式。尖峰电价则是指在峰谷电价的基础上推行尖峰电价机制,主要基于系统最高负荷情况合理确定尖峰时段,尖峰电价在峰段电价基础上上浮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0%。
“尖峰时刻不是每个月都存在,所以电费不会一直涨价。”仝宗旗说。例如,辽宁省将每年1月、7月、8月、12月17时—19时定为尖峰时段,上海7月、8月12时—14时为尖峰时段,执行尖峰电价。
那么,服务费会一路上涨吗?运营商服务费方面,目前市场上的公共充电桩可大致分为四类,一类是车企自建的充电桩,如特斯拉、蔚来、理想等车企均有布局,这类充电桩部分向公众开放;第二类是特来电、星星充电等企业运营的充电桩;第三类是能链、快电等第三方充电服务平台运营的充电桩;第四类是国家电网铺设的充电桩。多位车主反馈,此次涨价中,充电桩运营企业及第三方充电服务平台的服务费均有所上涨。专家分析认为,随着竞争加剧,车主有更多选择空间,运营商服务费价格上涨空间不大,对整体用车成本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对比燃油车——国内成品油价迎来年内第十次上调。9月20日24时起,国内每吨汽油上调385元、柴油上调370元。折合升价,92号汽油上调0.3元、95号汽油和0号柴油各上调0.32元和0.31元,部分地区95号汽油将进入“9元时代”。
北京网约车司机陈师傅算了算,一天充2次电总花费约70元,算下来比燃油车能省100多元。不过,新能源网约车主普遍表示,补能体系应该维持稳定的价格,让用户安心补能。
围绕市场反应,多地对充电桩涨价已作出规范。7月24日,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电动汽车充电桩收费行为提醒告诫函,要求电动汽车充电桩经营者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收取未予标明的费用。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发布新规,将之前的峰段、谷段2个电价时段细化为深谷、低谷、高峰和尖峰4个电价时段,每个时段实行不同的电价标准。
充电桩市场竞争进入新阶段
此次价格上涨,将充电桩企业盈利问题推至台前。据了解,充电桩企业的收入来源主要为充电服务费和增值服务。
刘永东说,目前中国充电服务行业的设备制造商数量多,市场竞争激烈。“对充电运营企业来说,充电桩利用率越高,盈利空间越大。一般来讲,利用率得达到20%左右才能实现盈利。但目前,全国公共充电桩的平均利用率不到10%。大部分相关企业面临着经营难题。”
某充电站相关负责人透露,建设成本单枪约10万元,算上充电服务费、充电差价等收入,至少需要3年半才能实现设备回本。如果算上租金、运维、人工等费用,至少4年以上才能实现设备回本。
充电桩企业盈利难,背后有盈利模式单一的问题。目前,部分服务商除了收取运营服务费,也提供自助洗车等增值服务以增强企业的营收能力。
“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了以私家车为主的发展阶段。靠市场拉动,就得构建起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刘永东说,以前用户关注的是“有没有地方充电”的问题,未来要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有的用户对价格敏感、有的希望有更好的充电环境、有的希望提高充电速度,充电运营商应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满足不同车主对充电的需求。同时,要提高充电设备的可靠性,提高相关产品质量,也要做到明码标价,让用户有选择的空间。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大、服务车辆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国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超660万台,同比增加69.8%。但充电基础设施始终存在着布局不尽合理、服务跟不上等问题,有的区域公共充电桩前总是有车排队,有的却少人问津。这也提示公共充电桩运营企业,要深入研究车主需求,提高利用率,改善服务体验,而不仅仅在价格上做调整。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从优化完善网络布局,提升运营服务水平,加强科技创新引领等方面,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根据《指导意见》,到2030年将基本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出行充电需求。
徐佩玉(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