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国庆双节连休,游客拥有长达8天的“加长版”黄金周,有望创造新的旅游高峰。
记者从多家旅游平台了解到,机票、酒店、景区、民宿、跟团游等产品的预订持续火热。携程数据显示,双节期间,国内游订单同比增长超4倍,出境游订单同比增长近20倍。来自抖音生活服务的数据显示,双节前一周,旅游相关关键词搜索达3471万次,同比上升146%。
双节期间长线游预订火热。同程旅行数据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黑龙江省等长线游目的地旅游热度增长迅速,同比涨幅均超过300%。其中,新疆相关旅游产品搜索热度同比增长超过10倍。这些目的地的包车、小包团、私家团等产品最受用户关注。
驴妈妈旅游网的数据显示,文博场馆、旅游演艺、夜游、节庆赛事备受游客青睐,相关产品咨询及预订人次增长最为明显,相比2019年同期增幅最高达128%。双节期间,受一条视频、一个音乐节、一场赛事等吸引而“说走就走”的游客也有不少,演唱会、音乐节、马拉松等活动将显著增加当地的旅游热度。例如,9月29日至10月2日,河南省南阳市将举办2023中原迷笛音乐节,带动当地国庆假期整体订单预订量同比增长11倍。
到浙江宁波尝海鲜、到宁夏吃滩羊肉、到江苏苏州品大闸蟹……“味蕾游”受游客喜爱,餐饮行业或将迎来最火“国庆档”。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双节期间,全国餐厅堂食线上订座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112%,中秋“团圆”主题团购套餐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90%,上海、北京、浙江杭州、江苏南京、天津“团圆餐”预订最旺。
在传统热门旅游目的地火爆的同时,一批“小而美”的目的地因具备旅游资源丰富、硬件设施完备、费用相对较低等优势,成为很多游客的新选择。携程数据显示,淄博、延边、防城港、酒泉、南阳、广元、承德、伊春、曲阜、乌兰察布等地的预订量较去年同期有大幅增长。
自今年2月以来,中国分批试点恢复中国公民出境团队游,截至目前,中国试点出境团队游国家和地区已增至138个。双节期间有望迎来出境游小高峰。携程数据显示,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颇受青睐,乌兹别克斯坦、伊朗、阿塞拜疆、格鲁吉亚、斯里兰卡、肯尼亚等跟团游订单较疫情发生前同期涨幅最高。
中国游客的出境游消费观逐渐改变,更愿意为深度体验、高品质服务埋单,独立成团、个性化的私家团颇受欢迎。
赵 珊(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赵 珊 【编辑:叶攀】
9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一份专门针对网暴违法犯罪制订的重磅司法政策文件。
从今年6月“两高一部”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到此番尘埃落定,《意见》回应了沉甸甸的社会关切,也对接下来的网暴治理提供了明确的司法依据。也因此,消息一经披露,迅速引发广泛关注。
一直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勃兴,各路“键盘侠”也开始在网上恣意行事。从江歌母亲江秋莲,到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武汉被撞小学生的妈妈,这些原本已经遭遇不幸的公民,又遭到网暴者长时间的骚扰、辱骂、抹黑。
今年年初,染着粉色头发的95后女生郑灵华,在被持续网暴半年后,因抑郁症去世。此前,她在微博中写道:“网暴者会持续两个多月从早到晚地骚扰;辱骂你的家人、亲密关系、人格;人肉搜索你的联系方式、家庭住址;打电话发短信骚扰;威胁你的学校、公司乃至家人;在网络上拉帮结派,引起巨大的负面舆论影响。”
而在此前的司法框架下,缺乏对网络暴力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规定,亦缺乏列举性的规范方式。对于绝大多数网暴者而言,他们奉行“法不责众”,认为“随便说两句风凉话不是罪”。这样的观念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很多网暴者无所忌惮。
此番出台的《意见》坚持问题导向,明确了网络暴力的诸多入罪表现形式,将具体网暴情形与刑法罪名一一对应,分别以诽谤罪、侮辱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定罪处罚,没有一项网暴罪行能逃出法律的严惩。
不仅如此,《意见》明确重点打击恶意发起者、组织者、恶意推波助澜者以及屡教不改者。对于“针对未成年人、残疾人实施的”“组织‘水军’‘打手’或者其他人员实施的”“编造‘涉性’话题侵害他人人格尊严的”“利用‘深度合成’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布违法信息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发起、组织的”5种网暴违法犯罪情形,《意见》明确要依法从重处罚。
《意见》也提及对普通公众的法律保护,指出“随意以普通公众为侵害对象,相关信息在网络上大范围传播,引发大量低俗、恶意评论,严重破坏网络秩序,社会影响恶劣的”,应当认定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
还有,对于此前一直强调的平台责任,也从法律层面进行了界定。《意见》指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所发现的网络暴力信息不依法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致使违法信息大量传播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
在《意见》发布的同一天,最高法还发布了一批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既为执法司法实践提供了具体指引,又为网民合法发声划定了行为边界,体现了执法司法机关依法严肃追究网暴者法律责任的坚定决心。
网络暴力已经入罪,匿名发言当思责任。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不仅要靠网民自律,也要靠法律纠偏。人人都有表达的权利,但恣意放纵、出语伤人不仅是错,很可能也是罪。任何人,都没有网暴他人的权利。
龙之朱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叶攀】